外交视界 | “世界水桥”的故事
作者简介
朱祥忠 1932年生,江苏涟水人;曾任中国驻秘鲁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智利大使;著有《拉美亲历记》《我的拉美外交生涯》《世界最狭长的国家——智利》等,另在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我有幸于1985年3月利用出差之机参观了“世界水桥”——巴拿马运河。那里的一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985年3月22日,作者(左)同中国驻巴拿马贸易中心总裁许文溶在运河船闸看台合影。(图源:《拉美外交风云记实》)
在我国驻巴拿马贸易中心总裁许文溶同志的陪同下,我们按约定时间,于上午9时来到了米拉弗洛莱斯船闸。这是巴拿马运河从太平洋通向大西洋的第一道船闸。一位叫安东尼奥的船闸负责人友好地接待了我们。他带领我们到船闸看台上,一眼望去,只见一条银色长河如同一把利剑,把那青翠的地峡拦腰斩断,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粼粼波光,一艘艘大小各异的船只有序地从运河中缓慢地通过,还有那数不清的航船在巴拿马湾排队,耐心地等待着通过船闸。
巴拿马运河
(网络图)
安东尼奥向我们介绍说,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最狭长地带,长81.3公里,宽152-304米,水深13.5-26.5米。由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水位相差很大,以及地质和地理的关系,运河大部分水面高出海平面26米,如同越过陆地的水桥,来往船只必须经过运河两端的各三座水闸的升降调节才能通过。每个水闸宽34米、长312米,均为双道对开闸门结构,以便来往船只同时通过。运河能通过6.5万吨以下的海轮,平均每艘船通过运河需要8小时。每年通过运河的船只达1.5万多艘,总吨位约2亿吨。
自1914年运河通航以来,通过该运河运往世界各地的货物占世界货运总量的百分之五以上。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该运河,美国占第一位,其次是日本、中国等。巴拿马运河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一万多公里,缩短了时间一个月,大大方便了美洲东西海岸及其与亚洲、大洋洲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因此它获得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的美称。
1985年3月,作者参观巴拿马运河船闸。
(图源:《拉美外交风云记实》)
我们观看了一条船通过第一道水闸的全过程。船首先进入正在注水的船闸,水涨船高,几分钟以后水槽就灌满了。水是从下一道水闸地下管道系统,靠自身重力注入的。当水面与下一个船闸水槽的水持平时,便打开闸门,船在两侧四辆牵引车的带动下平稳地进入第二道船闸。如此重复两次,就可通过太平洋入口处的三道船闸,进入与加通湖相通的盖拉德河道。船在加通湖再经过三次下降,就可驶进利蒙湾开往大西洋了。
我们离开船闸后又沿着运河走了一段路。许文溶同志若有所思地说,运河就是巴拿马人民的一部屈辱史和斗争史。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活动的加强,特别是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法、英、美等国在巴拿马地峡争夺开凿运河权的斗争更为激烈。1879年,法国全球洋际运河公司从当时统治巴拿马的大哥伦比亚联邦取得了运河开凿权,并于1880年1月1日动工,由曾经负责修建苏伊士运河的工程师和企业家雷塞布(又译作莱赛普斯或勒赛普,外文全名为Fernand Mariede Lesseps)主持这项工程。但在施工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花了10年时间,耗资26200万美元,只完成了计划四分之一的运河长度,该公司就被迫宣布破产了。
与此同时,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大批美国人从东海岸来到这里开采黄金,美国对开通两大洋航路的要求就更加迫切了。于是,1902年美国以4000万美元购买了法国运河公司的全部资产,1903年又与大哥伦比亚政府签订了《海一埃兰条约》,大哥伦比亚政府同意法国运河公司将它对运河的一切权利转让给美国,但大哥伦比亚议会拒绝批准该条约。美国就于1903年初策动了所谓“巴拿马革命”,使巴拿马脱离大哥伦比亚“独立”。同年11月18日,美国就同巴拿马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以一次支付1000万美元和条约生效后第9年起每年支付给巴拿马25万美元为条件,取得了独家开凿运河和对运河区的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的权利。
巴拿马运河施工场景
(网络图)
1904年,运河工程重新启动,1914年8月15日完工,历时10年,耗资68700万美元。1915年通航,但直至1920年7月才正式对外开放,供国际使用。
为了修建巴拿马运河,美国除从当地和附近西印度群岛雇用工人外,还从非洲购买黑奴,从南欧、东南亚、中国等地雇用数万名劳工。
据统计,为开凿运河共挖土方21000万立方米,整个工程期间因沉重的劳动、恶劣的环境和瘟疫的蔓延,导致7万多劳工死亡,其中包括400余名中国人,运河工程平均每推进一米就有一人丧命,人们称这条运河为“死神之河”。如果加上建筑于1855年1月通车的从巴拿马城到科隆市铁路中死去的2万多人(其中有1000多名中国苦力),这两项工程死亡人数即达10万人之多。据当地人说,死去的修路工比修路用去的枕木还要多。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多么残酷的历史事实!
我站在运河边,一面听着许文溶同志的介绍,一面望着那汩汩流淌的河水,感到运河里流的不是水,而是血和泪!
巴拿马运河通航后,美国根据1903年运河条约一直控制着运河航行等各个环节并在运河区驻军。我们离开运河,又驱车到运河区转了一圈。美国把运河看作其在地峡的生命线,把运河区变成了自己的领地和“国中之国”。运河区由美国总统任命的总督统治,区内只挂美国星条旗,实行美国的法律,巴拿马人要得到美国人的允许才能进入运河区,英语是运河区唯一的官方语言。
深色区域为美国控制的运河区
(网络图)
据统计,在运河通航后60多年中,美国从中获得约6000亿美元的收益。此外,运河每年还为美国节约运费开支9亿美元。美国在运河区设有美军南方司令部,负责指挥美国本土以外的西半球的三军行动。在运河区建有14个军事基地,驻军达2万人之多,他们以保护运河为名,行干涉、侵略和颠覆拉美各国内政之实。在运河区工作的美国人列入“金名册”,按美国标准发给“金薪”工资,巴拿马和其他拉美国家员工列入“银名册”,发“银薪”,只及“金薪”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一切都激起了巴拿马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和运河区的主权,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美国曾被迫于1936年和1955年两次修改运河条约,将运河租金提高到每年193万美元。1956年7月26日,埃及人民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鼓舞了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而进行的斗争。1963年1月,美国被迫与巴拿马政府发表联合公报,表示尊重巴拿马主权,同意在运河区并挂巴、美两国国旗。但美国并未执行该协议,引起巴拿马人民的愤慨和抗议。
巴尔沃亚中学
(网络图)
许文溶同志指着一幢不高的很普通的米黄色建筑物说,那就是有名的巴尔沃亚中学。1964年1月9日,约200名巴拿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美方在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游行队伍行至运河区巴尔沃亚学校门前要悬挂国旗时,遭到美方警察的阻拦和殴打,国旗亦被撕毁,此事引起了巴拿马人民的愤怒。次日,3万多名巴拿马人举行抗议示威,美军出动坦克和直升机,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造成22人死亡、400多人受伤。
美军的暴行引起巴拿马人民的反美怒潮。12日,10万多名群众为死难者送葬,巴总统和内阁成员也参加了送葬队伍。同时,全国一致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和连续不断的游行示威活动。愤怒的群众袭击了美国大使馆,捣毁美国新闻处、银行和运河区火车站。巴政府宣布同美国断交,并就美军暴行向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提出申诉。“1月9日”被定为“全国哀悼日”。巴拿马人民的反美爱国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
1月12日,毛泽东主席对《人民日报》记者发表了《支持巴拿马人民反美爱国正义斗争的谈话》。指出:“目前巴拿马人民正在英勇地进行的反对美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伟大的爱国斗争。中国人民坚决站在巴拿马人民的一边,完全支持他们的反对美国侵略,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正义行动。”中国各大城市纷纷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参加人数达1600万。
当时我正在外交部工作,也参加了反美游行示威,和大家一起高呼“要巴拿马,不要美国佬!”的口号。那上百万人游行队伍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我记忆犹新。没有想到21年后的今天,我竟能到巴拿马一游,亲眼看一看巴拿马运河和那次反美风暴发源地——巴尔沃亚中学。
我们在车上热烈地谈论着巴拿马人民多年来为收复运河和运河区主权而进行的英勇不屈的斗争,自然也谈起了巴拿马民族英雄托里霍斯将军,下一个参观点就是他的陵墓。
托里霍斯将军1929年2月1日出生于贝拉瓜斯省圣地亚哥镇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家庭,年轻时就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1968年10月,他率领国民警卫队发动政变,推翻了亲美政府,执掌军政大权;1969年3月升为少将;1972年9月,在全国民众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政府首脑和革命最高领袖兼国民警卫队司令。
托里霍斯将军在巴拿马运河区
(网络图)
他执政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民族主义改革措施,把收回运河和运河区主权作为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他明确提出,由巴拿马行使对运河和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要求美军全部从运河区撤走。他还于1973年邀请联合国安理会在巴拿马城举行了有关运河问题的特别会议。巴拿马的有关运河的主张得到了拉美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广泛支持,美国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地位。美国总统卡特上台后,为了稳住后院,对运河问题的态度有所松动。
1977年7月7日,卡特与托里霍斯代表各自政府签订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及关于该运河永久中立和运营条约。新条约规定,废除1903年美巴运河条约以及其他一切有关运河的旧条约;1999年12月31日之前撤走在运河区的全部美国驻军;巴拿马收回对运河和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其中包括防务和管理权。
托里霍斯同美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艰苦谈判,为巴拿马运河的回归做出了杰出的、决定性的贡献,为巴拿马争得主权和尊严,赢得了巴拿马人民的衷心爱戴,成为公认的巴拿马民族英雄。但不幸的是,1981年7月31日,他因飞机失事而丧生,享年52岁。
飞机失事的原因至今不明,他的死成为千古之谜。他生前发誓“永远挺立,决不屈服”,“宁愿一代人献出生命,也要让子孙后代享有一个自由的国家”,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巴拿马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把一面曾在巴拿马运河区上空飘扬的并留下累累弹痕的国旗覆盖在他的身上,为他送行的民众达10万余人。
托里霍斯纪念设施
(网络图)
托里霍斯的墓地就在运河区以巴拿马第一任总统阿马多尔命名的广场上,离美军南方司令部不远的地方。这是一座正方形建筑,用青灰色大理石砌成,坐北朝南,没有高大的纪念碑,也没有豪华的装饰,显得庄严、朴实、大方。陵墓上方刻着他生前的一句名言:“我无意载入史册,但要进入运河区。”我们望着这掷地有声的几行大字,顿觉肃然起敬。这正是巴拿马民族精神的象征。
巴拿马运河移交仪式
(网络图)
托里霍斯和巴拿马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1999年12月31日12时,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已回归自己的祖国。托里霍斯将军和无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先烈们可以含笑九泉了。他们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巴拿马人民。
-end-
文章来源 |《拉美外交风云记实》
作者 | 朱祥忠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